抓质量、抓内涵是职业教育战线永恒主题和核心任务,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改制度是完善职业教育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的重要环节,是持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开展诊断与改进工作的背景
推进诊断与改进是适应国家“管办评分离”要求、改进管理方式的必然要求。诊断与改进与学校的质量密不可分,自2004年以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了两轮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从评估效果看,两轮评估对引导高职院校规范办学,改善办学条件,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的新要求,在管办评分离的大背景下,教育部不允许搞评估,作为行政主管部门特别是业务主管部门,还要不要抓质量,要不要对质量负责,如何去抓质量,成为一度摆在我们面前很不好解决的问题,这要求我们在管办评分离的背景下对质量管理进行新的思考,新的设计。
推进诊断与改进工作是构建高等职业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工作我们筹备了很久,也研究了很久,筹备很久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出于对业务负责,抓战线质量的一种考虑。研究了很久是因为我们国家管办评分离的大背景下,对于我们如何开展这项工作,定位这项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我们对于这项工作的理论基础,它要解决什么问题,什么形式去开展,进行了很长时间的研究。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要建立一个“教育内部保证与教育外部评价协调配套的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当评估作为一种权力从管和办分离出去之后,我们“管和办”依然要在我们内部建立一套自主保证质量的机制,这就是我们设计诊改制度的最简单的初衷。诊改制度的设计,从行政来说,这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一个手段;对学校来说,是履行质量保证主体责任的一种方式;从更高层面来说,是管办评分离政策背景下职教系统保证质量的一项制度安排。
二、正确认识诊改与评估的区别
诊改和评估的区别很明显。首先是内外不同,诊改本身是我们教育内部自我保证的一种机制和相应的工作,诊改不是从外面评价我们的质量,诊改关注的重点不在于质量本身,而在于我们学校保障质量的能力和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评估、评价在管办评分离之后,是从教育外面看教育,对于教育的绝对质量给出价值判断的话,那么我们的诊改、复核就是对学校自我保证质量能力的一种判断,这是诊改和评估的一个重要区别。其次是动力不同,评估是自上而下(标准由上级制定),由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学校被动接受;诊改是自下而上(地方、学校均可根据自身定位和需要修订补充指标),学校是组织实施的主体,反映学校需求。第三是目的不同,评估是为了贯彻国家推行的质量标准(对上级要求的质量本身的评价);诊改是使学校工作符合自身的定位和目标(对保证质量能力的考察)。第四是主体不同,评估由行政部门组织实施,从管办以外评价质量;诊改由管理部门规划、学校自主实施,从管办内部保证质量。第五是结论形成不同,评估以学校工作相对指标体系的满足程度作为结论依据;诊改以学校自主诊断与专家复核的吻合度作为结论依据。第六是效果不同,评估通过做出价值判断对学校进行分级;诊改通过检验对象自主保证质量的能力完善学校的质量保证体系。诊改与目前的评估应是内外配合、分工合作的关系。
三、建立常态化的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
一是提升自我保障意识。学校是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的主体,诊改制度主要是我们教育管和办内部自我保证的一种方式和手段。葛道凯司长讲过:要想把质量抓上去,首先办学的主体要有希望能够办好的愿望,有了愿望之后,要有方法,还要有相应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自主的把事情越做越好。有些学校对自我保障质量的认识不足,有学校领导发言问学校开展诊改有什么好处,国家能给什么政策,诊改后能有什么投入。还有一些学校认为自己学校社会声誉很好,诊改是额外的负担。从这些发言可以看出学校对“诊改”的认识差异很大,我们首先要唤醒学校自我保障质量的意识。
二是全员动员。诊改不是学校一个部门、几个人的事情,它与学校整个运行联系在一起。内部诊改工作要覆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要把质量保证的责任和压力传递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各个角落,不能让有的过程节点游离之外、各自为政,要实现学校质量保证工作的系统化。
三是树立开展诊改工作的信心。“诊改”是新词,但“诊断”和“改进”拆开来看都不是新东西。每个学校或多或少都在做这样的工作,只不过是没有把它梳理起来,系统起来,提升起来。每个学校或多或少都有自己运转过程中的质量保障机制。职业院校开展诊断与改进工作,最简单的步骤:首先,提高学校既有的质量保证工作的一致性;其次,提高学校质量保证工作的完整性,参照部里的指导方案和省级方案,根据校情补充相应的指标;第三,整体提升学校质量保证工作的质量和成效。部里的指导方案是指明方向的,最终还是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做。通过诊改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尽在掌握、立行立改,这样你就不会担心被拉大差距。
四是正确认识复核。有些学校觉得复核压力很大,也没必要。复核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检验学校自主诊改工作的有效程度。诊断改进制度的设立比评估本身具有先进性,要有制度自信,评估就是外面来评你,给出个好中差的结论。自然大家都希望争取一个好的结果。“保良争优”,在可能的指标上争一争,但是对于我们诊改复核制度的设置,要比这个要更进一步,我不在乎你本身建立的时候质量如何,我只是需要看你建立了这套体系以后是不是有效能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解决问题。评估尽量不暴露问题,诊改的复核你越是能发现问题,暴露问题,越是有效。整个制度设计上还是比较先进的,诊改就是对学校免疫和修复的机制。所以我们开展这项工作要有信心。
此外,诊改要重视数据支撑。做出判断不是靠拍脑袋,要靠分析,要有数据支撑,要能够说服别人。学校要结合日常教学管理开展诊断与改进,一些过程数据需要学校自己的管理系统来支撑。状态数据平台要能开放接口,让学校自己的管理系统可以与之对接。也就是说,学校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信息化管理水平,破除固有的教务、学生、督导等信息孤岛;另一方面促进学校管理系统与状态数据平台对接,真正推进状态数据从填报到采集的进步,实现上下贯通并各得其所。因此,除了统一部署的状态数据系统,也希望学校下大力气做好自己的管理系统,使我们的诊断改进能够站得住脚。
总之诊改意在长远,对于可持续发展、螺旋式上升都是最基本的保证。它的起点也不低,很多学校经历过了。将来我们可以预期的成果肯定更大。诊改工作引导了质量保证体系的先河,他的经验成果一定是非常乐观的。在职业教育战线共同努力下,诊改工作可以推开、深入。能够在高职教育中产生积极地引领作用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