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央气象台)
其实这主要与秋天冷空气活动渐趋频繁、大气中水汽含量减少以及辐射降温威力增加有关。
随着太阳直射点越过赤道进入南半球,阳光赋予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热量日渐入不敷出,冷空气血脉觉醒,不断在极北之地囤积壮大并开始频繁南下驱赶残存的暖湿空气,冷暖势力一次次的拉锯战过后,冷空气逐步占优,气温频创新低,一早一晚秋凉凸显。
冷空气除了“冷”,另一个属性就是“干燥”,随着冷空气占据C位,大气中的水汽含量逐步减少。由于水的比热容较高,水汽含量越丰富的大气,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其所需吸收或散失的热量就会更多,因此水汽含量越多,气温升降就“越平缓”。水汽减少,给气温的自由就会“过火”,降温“头也不回很随性”,升温也是“给点阳光就灿烂”,如果不是日渐收敛的阳光和频繁活动的冷空气强行拉低气温的“弹跳区间”,35℃以上高温恐怕也将是初秋季节天气舞台的常客。
夜间地表会通过向外发射长波辐射的方式散失热量,这一过程称作辐射降温。云系特别是中低云则像被子一样,会把地面送出的长波辐射吸收,再向下送回地面一部分,进行热量补偿,使辐射降温打不少折扣。大气中的水汽含量降低会致使天空云量整体减少,没有云系阻挡和风力干扰,夜间地表辐射降温就会更加畅通,而不断增加的黑夜长度也会给辐射降温更多的“表演时间”,因此晴朗无风的秋夜,辐射降温的累计幅度最为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