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努力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  时间:2014-03-04 点击数:

全面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

努力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在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教育部副部长 鲁昕

(2013年4月12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继2010年上海会议以后,又一次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工作会议,也是第一次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统筹研究、统一部署、系统推进的会议。会议主题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推进中高职衔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会议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总结近年来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经验和做法;按照中央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研究确定新形势下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任务、政策与措施,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近年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以来,全国职业教育战线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努力推动职业教育转入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和质量提高的新阶段。

(一)教育理念更加科学完备。

现代职业教育是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变革,系统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按照对现代职业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实践中的不断创新,我们初步探索了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理念。一是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为国家形成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做贡献。二是要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支撑,建立内部衔接、外部对接、多元立交的培养路径。三是要以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四是要以产教深度融合为主线,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的力量,调动全社会共办职业教育。五是要以增进技术技能积累为重点,建设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要求的课程体系。六是要以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为全体社会成员提高受教育年限、实现就业创业和追求幸福生活提供支持和帮助。

(二)基本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着力加强制度和标准建设,为引导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聚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保障。一是制定教学管理制度。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中职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制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关于中职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中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关于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高职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教学改革创新的方向。二是修订公共课教学大纲。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应用基础、物理、化学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以及机械类、电类、土木建筑类等专业大类的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三是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围绕国家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建设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研制了涉及18个大类的410个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启动了321个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工作。

(三)专业设置更加符合需求。

教育部组织力量对中等职业学校目录进行调整和修订,并于2010年颁布实施。新目录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体系上都做了重大创新。实施两年多来,受到学生、教师、家长以及行业企业的广泛好评。一是适应产业发展趋势。新目录根据产业分类进行专业划分,围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增设了85个相关专业,增加了民族文化相关专业。同时,调整了部分专业名称,将“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更名为“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中餐烹饪”更名为“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更加符合现代产业发展实际。二是符合职业岗位实际。新目录在专业名称之后列举了“专业(技能)方向”和“对应职业(岗位)”,使专业与专业培养方向和职业岗位的对应关系更为明确具体。“专业(技能)方向”增加到了927个,“对应职业(岗位)”基本涵盖了《国家职业分类大典》规定的职业,覆盖近80%的新职业。三是服务学生终身发展。新目录高度关注继续学习,增设了“继续学习专业举例”,列举了356个高职、198个本科继续学习的专业,为学生继续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四)课程教材更加贴近实际。

重视教育教学载体,及时更新课程、教材和教法。一是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式。各地及时开发相关专业课程标准,推进课程体系建设。二是组织编写国家规划新教材。教育部组织编写出版了160种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新教材。这些教材突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框架,以项目、任务、活动、案例等为载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组织编写、出版了《百首名曲》、《百幅名画》、《百首名诗》等人文素养教材。三是遴选改革创新示范教材。教育部组织开展了改革创新示范教材遴选工作,共评选出首批233种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这些教材注重体现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较为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行业指导更加规范有效。

提升行业部门和行业组织指导职业教育的能力,形成长效机制。一是健全行业指导机构。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求,以高职引领、中高职衔接、协调发展的理念对原43个行指委进行重组,增设了10个行指委,成立了部分专业类、信息化教学和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目前的行指委基本覆盖国民经济行业所有门类,汇聚专家2600余人,其中行业企业一线的专家达600多人。二是创新产教对话机制。2010年以来,我们与有关行业部门联合举办了30多次全国性的产教对话活动,促进知识链、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效衔接,基本形成了政府搭台、产教对话、校企合作的良好局面。同时,分行业召开了行业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分类制订相关政策,行业指导体现出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趋势。三是创新大赛指导机制。深化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创新”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办赛模式,参与行业50多家、企业300多家。大赛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设计赛项,聘请行业专家担任评委。大赛使教育与产业的联系更加密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向更加清晰,学生作品向企业产品、市场商品的转化更加普遍。

(六)企业参与更加积极务实。

以集团化办学为重点,动员企业和社会资源参与职业教育。一是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各地职业院校密切联系企业,以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推动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学校与企业整合资源,共建产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和工艺技术服务平台。积极组织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教学,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共赢。二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职业院校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形式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推动教师紧贴岗位实际生产过程,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提升专业教学水平。三是推动企业参与课程体系建设。企业参与制定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建设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更加普遍。同时,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学指导机构,创新教学环境、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增强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七)信息化能力更加全面专业。

注重以信息化改造传统教学,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力。一是信息化建设标准体系不断健全。编制了《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实训基地设备基本配置推荐标准》。发布了“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信息标准”。二是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面向全国征集评选出19个专业类的1887个优秀多媒体课件,建成网络教学资源发布、共享和管理系统,在新华网开通了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开展高职28个专业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资源建设,已建和在建课程344门。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共建共享86个数字资源开发项目成果。三是改造传统教学。连续举办三届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大赛有效促进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

(八)国际交流更加深入充分。

积极实施“走出去”与“请进来”战略,不断扩大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是部署启动国际标准专业建设。着眼国际产业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变革,指导上海、天津率先试点,各选择50个专业开发对接国际产业调整升级要求的专业标准。二是积极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启动实施中德、中英等多个合作项目,提升我国职业教育教学国际化水平。三是努力推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际化。邀请国际选手参加或观摩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把大赛办成中外职业教育交流的窗口和平台。四是向世界展示我国职业教育成果。召开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发布《上海共识》,举办中德、中英、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论坛等,扩大中国职业教育影响。

可以说,近年来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理念到实践都有了全新变化,得到了行业企业的普遍肯定,在社会上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极大鼓舞了职业教育战线的信心,成为教育领域实施改革创新和素质教育的一大亮点。在此,我代表教育部向社会各界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战线全体同志的辛勤工作和首创实践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下一阶段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主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这是中央对新时期职业教育工作做出的战略部署。虽然我们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与中央的要求、与人民的期盼、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我们还有相当的距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突出重点,寻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推进中高职衔接就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为此,我们研究起草了《中高职人才培养相衔接三年行动计划》和《关于推进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今后一个时期,职业院校要紧紧围绕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全面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努力提高服务国家战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一)实施中高职衔接三年行动计划。

要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为重点,推进中高职在招生考试制度、学制、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校际合作、教师培养培训、实训装备、行业指导、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全面衔接,加快构建系统衔接、内容完善、管理规范、特色鲜明、科学高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一是要坚持统筹规划,注重制度建设。要着眼于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人才结构和教育结构的有机衔接和紧密沟通,统筹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二是要坚持问题入手,实现重点突破。要找准制约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对症施治,重点突破。三是要坚持改革创新,鼓励试点先行。要尊重群众首创,鼓励试点先行,及时总结基层经验,通过实践检验改革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四是要坚持分类指导,促进协调发展。要因地制宜,鼓励各地从省情和区情出发,探索中高职衔接的具体模式,实现多样化、多形式发展。对西部、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给予支持,促进区域间和城乡间的中高职衔接工作协调发展。

(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要把全面培养、系统培养、多样化人才、人人成才、终身学习的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一是实行工学结合的学习方式。按照产业实际应用的设备、工艺建设实训基地,根据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实际问题设定教学和研究课题。加强职业院校学生试验、实训、实习和研究性学习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二是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要在有条件的企业探索新型学徒制试点,企业根据用工需求与职业院校实行联合招生(招工)和培养,学校和企业签订培养协议,企业和学生签订用工合同。企业和学校联合制订培养计划、课程方案和实习实训流程。三是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要把学生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发展潜力作为评价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指标,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用人单位满意度、学生持续发展能力以及职业院校对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服务贡献能力等作为职业院校绩效的核心指标。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

(三)推进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对接。

实施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紧密对接市场需求。一是启动高职专业目录修订工作。按照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升级、技术进步以及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要求,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一方面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及实体经济相关专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引导、推动高等职业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二是推进中高职专业设置相衔接。要进一步规范专业设置,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衔接性和连续性。探索建立区域中高职专业设置管理的宏观统筹机制,实施专业设置动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层次和类型结构。国家示范性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要率先开展探索,形成适合系统化培养的专业设置、专业管理、专业建设的衔接模式。三是加强专业设置管理和信息发布。我们将对接全国人力资源市场,开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各地、各职业院校要联合行业、企业,对区域产业,特别是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人力资源情况进行调查,做好人才预测,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形成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和常态化的调整机制。

(四)加强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与管理。

抓好教材建设,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教学载体。一是统筹开发中高职教材,推动形成中高职教材统筹建设机制。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产业发展水平、不同层次岗位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统筹开发中高职教材,实现教学重点、课程内容、能力结构以及评价标准的有机衔接和贯通。二是加快教材内容改革,优化教材类型结构。要在职业院校推行适应项目学习、案例学习等不同学习方式的教材,注重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同时,要注重吸收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推动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推动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三是完善教材准入机制,规范教材选用秩序。要建立全国职业教育教材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发布国家规划教材等有关教材编写、出版、选用及评价信息,推广使用国家规划教材。职业院校要建立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教研人员等组成的教材选用机构,健全教材选用制度,优先从国家发布的教材目录中选用教材。要建立教材质量抽查制度,禁止不合格的教材进入课堂。

(五)提升行业指导能力和参与深度。

今年年初,我们召开了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确定今年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年。教育部将进一步强化行业指导能力和指导深度。一是要支持行业履责。发挥行业在重大政策研究、人才需求预测、职业资格制定、就业准入、专业设置、课程与教材开发、校企合作、教学改革、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是要加强分类指导。对有行政职能的行业组织、大型企业牵头的行业组织、政府机构改革转制形成的行业组织、市场中自发形成的行业组织等分类制定指导政策。三是健全体制机制。研究制定支持、鼓励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企业指导职业教育的模式、方法和政策,建立行业对职业教育工作进行研究、指导、服务和质量监控体系。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拓展行业指导深度,不断提高行业指导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六)探索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新机制。

把集团化办学作为健全职业教育国家制度的重要举措,进一步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一是积极组建职教集团,加快形成政府科学决策机制和现代学校制度。要重点推动组建一批由世界500强企业、行业大型骨干企业牵头的全国性职教集团。大型企业可以通过行业或专业为纽带,与相关职业院校组建多层次、多功能的大型职教集团。二是衔接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衔接制度,把实施双证书制度试点作为建立职业教育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衔接制度的基础工作。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要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在校内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点,率先开展试点。三是推动大赛与产业发展同步。教育部已印发技能大赛三年规划,我们将进一步扩大技能大赛的专业覆盖面,三年内举办的比赛项目总和覆盖中、高职专业目录中80%的专业大类和40%的二级专业。同时,将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步伐,及时调整比赛的项目、内容和标准,提升技能大赛与产业发展相同步的水平。

(七)提高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

继续深入推进信息化改造传统教学,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一是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要建设国家职业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构建全国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网络。要加强区域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组织开发一批具有职业教育特色、满足培养需求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网络课程和模拟仿真实训软件。要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教师、教研人员收集和开发多种数字化教学资源。二是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要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组织和支持教师和教研人员开展对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研究。要继续办好信息化教学大赛,以赛促建、以赛促改,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三是构建教学新模式。要积极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角色、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引导和支持教师在教学中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八)推进职业院校文化传承与创新。

今年,我们将联合文化部、国家民委召开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经验交流会,印发《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遴选100个示范专业点,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一是推动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职业院校把“授业”与“育人”有效结合,把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道德素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二是推动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模式改革。利用职业教育改造民间传统手工艺父子师徒世代相继、口传身授的传承模式,使传承更加规范、系统、科学。推动传统手工技艺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与科技进步相结合,与国际市场相结合,提升传统手工艺品的品质,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端手工艺品产业。三是服务相关民族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鼓励职业院校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具有文化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推进教学成果进入市场,服务民族特色产业、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民族产品的附加价值与国际竞争力。四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结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研究和管理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五是促进民族地区专业设置调整与优化。优化职业教育专业布局,使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更加符合国情、省情、区情,推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走特色发展之路。

同志们,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向全国职业教育战线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奋力拼搏,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创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

本文网址:http://192.168.1.102:8086/html/zsxwen/122.html

学院地址:河北省承德市高教园区   邮 编:067000;     E-mail:zhaoshengban@hbly.edu.cn    咨询电话:0314-2376882、2376888;     传 真:0314-2376888;

2023 ©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招生信息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