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园邮箱
  • 书记校长邮箱

学校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新闻 > 正文

旅院师匠 | 我校圆满完成“旅院师匠”第二阶段线下集中培训

发布时间:2025-09-04 浏览次数: 发布者: 来源:

8月29日至9月2日,我校顺利开展“旅院师匠”项目第二阶段线下集中培训工作。本阶段培训精心安排7场高水平专家讲座,累计覆盖668人次。培训内容聚焦教学能力提升、政策文件解读、师德师风建设、课程体系构建等核心领域,不仅为教师们明晰了学校后续发展的核心方向,更让全体受训教师在专业成长与教育理念更新上收获颇丰,成效显著。

迎评促建,明晰办学方向

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王建明结合新时代对高职教育的发展需求,以“坚持以评促建,推动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详细解读了评估的“核心要义、四个性、五条线”等重点内容。要求面对高标准、严要求的形势,全校上下要全力以赴,以评估为契机,促进教学管理规范化,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力争顺利通过本次评估,共同推进我校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学校副校长温守东以第二期“双高建设”关键要素为核心,对相关政策文件展开深度剖析,精准诠释“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的建设内涵与核心主旨。从“提升办学核心能力、深化产教融合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四大维度,全面解读双高建设的深层要求,并结合学校发展实际,为我校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路径指明了清晰方向,为后续工作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学校党委委员、教务处处长刘占明紧密结合《河北省高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价实施方案》,系统回顾我校办学能力评估的演进历程。针对“高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监测指标”与“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关键要素”两大模块进行细致解读,同时从职业教育“五金”建设的专业视角,明确下一阶段学校教学工作的发力点与突破方向。他强调办学能力评价的核心在于践行“以评定向、以评促建、以评督改、提质增强”理念,关键是要帮助学校找准发展方向、探索科学方法,推动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筑牢师德,弘扬教育家精神实现三全育人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刘少坤教授,以“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新时代‘大先生’”为主题开展专题讲座。他结合自身丰富的教育实践与生动工作实例,深情号召广大教师坚守“热爱职教、扎根职教、奉献职教”的初心使命,主动肩负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刘教授鼓励教师们积极投身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浪潮,努力在教育教学中实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展现新担当,为国家培育更多“大国工匠”倾注全部力量。

天津职业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诸杰教授以《中式烹调基本功训练》课程为典型案例,全面阐述“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背景、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以及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他重点围绕课程思政的“挖(研究‘融入点’)、布(研究‘整体局’)、融(研究‘实践用’)、引(研究‘考核评’)”四大关键环节,详细讲解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方法。诸教授强调,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最终达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者有机统一的育人目标。

深耕课程,AI赋能智慧教学

超星集团高级培训师曹丽博老师围绕“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主题,以智慧课程建设的五大核心要素为框架,进行系统性、专业化讲解。她结合《教育部关于深化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指导意见》政策背景,深刻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正推动教学模式从传统“经验驱动”向现代“数据驱动”转型的重要趋势。曹老师强调,教师需主动拥抱技术变革,以智慧课程建设为重要抓手,重构“课前-课中-课后”全教学流程,为破解当前教学中“资源整合难、个性化指导不足”等痛点问题提供了创新性思路与实践路径。

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张英伟老师以“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在教育教学中的多模态应用”为题,开展理论讲解与实操指导相结合的培训。他通过线上实时演示与互动操作,帮助教师们直观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特性与应用逻辑,引导教师们深入思考如何将这一新技术转化为新型教学手段与工具,进而丰富教学内容呈现形式、优化教学环节设计,最终实现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双重提升。

以赛提质,助推新教师融入教学

学校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方式,帮助新入职教师发现自身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学习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提升其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学互动以及应对课堂突发情况等方面的能力,从而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高职教师,为学校的教育教学事业贡献力量。此次活动不仅为新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也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次“旅院师匠”第二阶段培训,持续强化教师“终身学习”的职业意识,有效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优化知识结构体系。通过系统性培训,教师们的专业素养、数字素养与教学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为学校推进新双高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入强劲动力。未来,我校将继续完善教师培养体系,努力营造教师终身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为培养更多适应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坚实保障。(教务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