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要求各级党委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日程,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五年来,学校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在党中央和教育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全体思政课教师团结奋进,紧抓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机遇,取得了较好成绩。值此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五周年之际,我们推出系列专题报道,全面展示我校思政课取得的建设成果。
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学校坚持以“八个相统一”为指导,以教学改革为抓手,以课程建设为重点,以实践教学为突破,以科研团队为支撑,以制度化为保障,推动思政课建设特色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一、严格课程设置,站稳思政“主阵地”
五年来,学校严格按照《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要求开设课程,进一步完善了“形势与政策”课和“思政课实践教学”学分学时,每年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最新版教材,实行中小班教学。在2021年河北省思政课质量评估中获得良好等次。2022年秋季学期,马克思主义学院遴选骨干教师,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研室,认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保质保量完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第一轮开课任务,以实际行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
二、推进课程建设,提高思政育人质量
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教学改革。五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河北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为引领,致力于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思政课程,在示范课堂、教师培训基地、创新团队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努力提升思政课建设质量和育人水平。通过探索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团体活动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方式方法,激发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深化“三教”改革,持续推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两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顺利通过校级“课堂革命”示范课程验收;打造思政课示范课堂10余个,使学生在思政课上的“抬头率”“参与性”“获得感”显著提高。
聚焦最新时政,增强教学时效。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承德考察。秋季学期开学第一周,马克思主义学院精心准备、集体磨课,为全校学生讲授了精彩的思政开学第一课“总书记在承德”,引起了兄弟院校广泛关注。五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先后以总书记在承德、疫情防控、抗洪救灾等最新时政新闻和社会热点为主题,打造思政开学第一课,形成了我校思政课教学的一张鲜亮“名片”。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还在思政课堂推动设置新闻播报环节,安排学生搜集整理讲解近期发生的重要新闻,锻炼学生综合能力。这一安排不仅突出了思政课紧贴时事政治、紧贴社会实践的教学特色,还及时回答学生关切的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改革考核方式,突出综合评价。大力改革思政课考核评价方式,在原有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基础上,探索加入实践成绩,并为每项成绩制定了完整的过程性评分标准,不断健全科学、全面的综合性评价体系。
发挥专业优势,助力课程思政。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教务处实施 “共挑思政担,齐烩思政味”活动,大力支持思政课教师发挥专业优势,与专业课教师组成教师团队,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助力。五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负责项目入选全国旅游教指委“课程思政”案例1项,主持建成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市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1个,参与建设省级金课1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5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6门,到各二级学院参加课程思政研讨、开展主题讲座20余人次,形成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协同发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良好氛围。2021年,学校依托河北旅游职业教育集团成功举办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研讨会”,被中国职教网等媒体转载,赢得一致好评。
三、加强实践教学,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固优势,将思政教学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有机结合,不断强化实践教学,努力提升“大思政课”育人效果。
严格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学分。为进一步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经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进一步完善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案》,明确规定落实16学时的实践教学课时,从《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程中各分出0.5学分,合计1学分,作为实践教学学分。同时,还根据课程精心策划了10余个实践教学主题活动,编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与实践任务手册》,发放到全校学生,真正实现了实践教学组织安排、实施指导、评价考核全流程管理,在校生全覆盖。
着力建设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大力拓展校内外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投入200万元在校内建设思政文化长廊,与校史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基地共同构成校内思政课实践教学场所,打造思政文化育人氛围。同时,在原有校外教学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学校与避暑山庄博物院签订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协议,在双滦区大贵口村挂牌建设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极大丰富了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
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五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多次组织学生到董存瑞烈士陵园、热河烈士纪念馆、承德劳模馆开展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同时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为依托,积极开展“爱国践行”“感恩亲情”“社会调研”“思政修德”“旅游思政”“时政沙龙”“经典研读”等主题实践项目,持续推进实践育人活动。2023年,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文化旅游学院共同探索联合开展实践教学新路径,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共同带领学生赴塞罕坝机械林场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将专业实习实训与思政课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科研共进,研究成果渐丰硕
组建科研团队,打好科研基础。2021年,在学校科研中心的大力支持下,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基础,组建了“思政旅游和旅游思政”科研创新团队,成立了“四个思政”研究中心。团队教师聚焦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探索“四个思政”育人路径,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经过两年建设,“思政旅游和旅游思政”科研创新团队获得学校验收考核
,鉴定为良好等级。
教科研双发力,取得丰硕成果。五年来,在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全体思政课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基础上,立结项省、市、校级课题26项,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6本,多项成果获得承德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课题研究成果不仅彰显了思政课教师的教科研能力,还有效推动了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改革创新,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马克思主义学院供稿)